清中后期,苏州评弹在花部艺术逐渐兴起中迎来了发展高峰,艺术上日趋成熟的同时,评弹以“说噱弹唱”为主要艺术手段、以三弦、琵琶为主要弹唱乐器、演出内容包括开篇、正书、关篇三个主要环节等艺术特点也逐渐固定。
演出内容中的“开篇”作为演员开始正书表演之前的铺垫环节存在于评弹艺术之中,类似于很多说唱表演艺术中存在的“定场诗”,起到试音、静场、铺垫、收拢观众注意以便开始正式演出的作用,在评弹的长期艺术实践中成为其一大传统。开篇这种文学和演出形式以七言韵文为主,一韵到底,一般为具备完整结构且独立成篇的故事性、说理性和抒情性作品。
弹词开篇一般具有短小精炼、艺术综合性强的特点,因此开篇不仅在专业说书艺人的表演中出现,也是评弹学生在拜师学艺的过程中所学的基本功。传统师徒制下为逐渐推出新人,老先生往往首先提供表演开篇的机会让学生得到锻炼,同时也测试其学习成果,业内谓之“插边花”。而清朝末年以后,随着评弹的发展,开篇逐渐作为独立演出节目出现,其地位与形态开始悄然发生变化。
清末民国初年,评弹从老家苏州被历史推到了新的舞台——上海。在上海,一种新的行业现象“女弹词”(即由女性艺人表演的评弹艺术)开始得到发展,出身贫苦的女性艺人因为学习机会有限等因素,只能以唱开篇或小调的方式谋求生存。正因如此,开篇不但借着女弹词的演出实践得以成为一种独立演出形式,还因女弹词创造的允许听客“点唱开篇”的新运营模式而身价倍增。
而随着近代科技的发展,电台的兴起又给开篇提供了一次新的发展机会。评弹依托电台这一媒介在上海迅速传播,而上海各电台也乐于引入评弹节目以期获取更多观众。电台节目中的开篇节目同样支持观众来电或来信点唱,这使开篇在整个评弹节目中获得了异常追捧,可以说在当时评弹开篇与电台获得了双赢。 尽管在《三国》《三笑》《白蛇传》等传统长篇书目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众多经典开篇作品,且艺术水准也已达到较高层次,但在评弹开篇热的广泛兴起后,求新求变成为了观众与演员的共同目标。于是一批题材新颖、曲调别致的新开篇逐渐鹊起,《摩登小姐》《啼笑姻缘》《欢喜冤家》《上海少奶奶》等符合观众喜好取向的作品在当时获得广泛好评。 评弹开篇在民众生活中出现的频率开始升高,开篇的内容与作用也开始超出单纯的评弹表演之外。如反映社会生活与新闻热点而编唱的开篇作品,社会往来互动也可使用开篇作为载体进行交流,而在当时尤其令人觉得有趣的新形式则有“广告开篇”,为商家商品编唱的开篇,或通过电台传播音频广而告之,或通过报刊以文字游戏宣传,这样一种别样的形式在今天看来依然十分有趣。 评弹开篇从传统演出的附属形式到成为独立节目,从传统作品到创新发展,从仅作表演内容到社会功能的多样化......时代推动了这项非遗曲艺在不断积淀中发展创新,而评弹艺术自始至终求新求变、服务观众的艺术内核也使其在历史长河中时时焕发着勃勃生机。
文章转自宁波联谊评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