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头楚尾水乡情,江左文采出评弹。”
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统称,是苏州的文化名片。
苏州评话,只说不唱,通常由一人表演,内容多为侠义豪杰的故事,如《三国》、《水浒》、《岳传》等等。
苏州弹词,有说有弹唱,通常由两人表演,内容多为才子佳人等民间故事,如《玉蜻蜓》、《珍珠塔》、《三笑》等等。
在这个表演形式里,我们可以看到熟悉的演奏乐器三弦和琵琶。
来苏州,一睹评弹的美妙,定让你一见倾心,久久不愿抽身离去。
台湾国学大师俞大纲赞苏州评弹为“中国最美的声音”。
江南水乡孕育的吴侬软语,轻柔、细腻、悦耳,唱词雅致,唱腔婉转,就像一只温柔的手在听者心头来回轻拂,每一个毛孔都忍不住颤抖,每一条血管都像有暖流淌过。
评弹演员,男着长衫,女穿旗袍。
长衫与旗袍秉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
长衫恰到好处地显示了男子内敛、含蓄、谦恭、从容的品性。
旗袍看似裹得严严实实,却又凸显得彻彻底底,展现女子贤淑、典雅、柔情的魅力。
评弹演员深切体悟生活,抓住大街小巷、闹市码头、茶馆酒楼等人的鲜活生动特点,将人间的真善美与假恶丑融入到评弹艺术中,动作和表情出神入化、惟妙惟肖。
评弹分为说、噱、弹、唱4个部分,其中“噱”是一个举足轻重的艺术手法,“噱”,俗称噱头,相当于相声中的“包袱”。
好的噱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评弹界素有“噱乃书中之宝”的说法。
常见的“噱”,有阴噱、阳噱、外插噱、肉里噱。阴噱风趣幽默不动声色。
阳噱,扮丑作怪场面喧闹。
外插噱,由表演者借题发挥,跟内容没有关系,起到穿插衬托的作用,有点像现在热门的脱口秀。
肉里噱,是包含在故事和人物情节里面的噱头,通常被看作是最高级的噱头。
《玉蜻蜓》中有一段描写苏州首富金贵升常穿一件鹦哥绿海青的衣衫,旁人以为他一直不换,哪里想得到,人家不要太讲究哦。
早上,衣衫颜色鹦哥绿海青,上面的花朵是含苞未开,到了中午,衣衫颜色还是鹦哥绿海青,上面的花朵,一朵一朵有点开了,到了傍晚,衣衫颜色依然是鹦哥绿海青,上面的花朵一朵一朵开满花。
一天下来,衣衫上的花全开足了。
会来戏的演员说到这一段,常常会指着自己的衣服说:你们啊是以为我也不换衣服的,其实我是一直在换的,我这件衣服上面的花也一直在变的哦,你们就是看不出来。
听客听了,立马哄堂大笑。
《白蛇传》里描写姑苏大生堂药材店老板黄永昌是个吝啬鬼。
有一次,他的侄子许仙从杭州来拜访他,他想,侄子从杭州来到苏州来,不能不请他吃顿点心吧。
什么点心既好看,又省钱呢?他想到了“汤漉漉”的馄饨,于是差人买回来五十只。
两人正要开吃,黄老板突然想到馄饨店老板会不会揩油少给几只,于是一边吃一边数。他看许仙舀三只,自己就舀两只,凑满五只;
第二匙,许仙舀了四只,他舀了一只。
第三匙,许仙一匙舀五只,他只舀了点汤喝喝。
因为他全神贯注在数馄饨,所以当许仙问:“老婶母今年高寿了?”他竟脱口而出回答说:“十五”。
说有个人买了一包酥糖,拆开一数有五块,少了四块,便去问店家。
一问才知道是自己读了白字,把“玫瑰酥糖”误认为是“玖塊酥糖”了。
有演员上午说了一段《白蛇传》,到了下午说《玉蜻蜓》,哪知道一个鸡头昏,嘴瓢了。
本应是玉蜻蜓里的徐元宰敲门,不小心说成白蛇传里的许仙敲门了,怎么办呢?硬着头皮把话圆回来——门里的人开门一看,对着许仙说,你敲错门了。
这时演员说,各位听客,这个是许仙敲错门,不是我讲错啊。
台下会心一笑。
(图片来源网络)
文章转自今日头条夜扁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