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史研究对评弹传承的 建构意义
文丨潘讯
近日,中央下发《关于 近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 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 见》,将“完善理论研究体系”作 为“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 承体系”的重要内容,并且特别 提到要统筹整合资源,“建立多 学科研究平台。”曲艺的社会文 化史研究不是一般的曲艺学范 畴,是曲艺学、社会学、文化人 类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但 是,曲艺社会文化史研究不仅有 助于重构曲艺发展史,而且能够 为曲艺传承体系建设提供学术 支撑和路径指引。这一探讨视 角来自近年来我所接触和参与 的一系列苏州评弹学术研究与 实践体会。
苏州评弹的社会文化史研 究始于上海师范大学唐力行教 授带领的学术团队,时间是 2004年。我于2010年首次接 触到这个集体的研究成果,并 于2017年正式加入这个学术 团队,亲身经历了这个团队从 开辟草莱到繁衍滋生再到累累 硕果的发展历程。唐力行先生 的学术命意在于“从社会文化 史角度重构苏州评弹的历史面 貌”和“从历史学的角度反思 苏州评弹”①具体方法则是通 过历史学与艺术学、社会学、 人类学、文学、美学、地理 学、政治学等。
学科的交叉,实现“从苏 州评弹看江南社会,从江南社 会看苏州评弹”②近20年来, 在唐力行教授的主导下,评弹 社会文化史研究在三方面取得 了重要成果:一是2018年由 商务印书馆出版360万字三卷 本《中国苏州评弹社会史料集 成》;二是2019年由商务印书馆 出版上下卷《光前裕后——一百 个苏州评弹人的口述历史》,三 是“评弹与江南社会研究丛书” 系列专著,有《弦边婴宛:晚 清以来江南女弹词研究》《盛 衰之间:上海评弹界的组织化 (1951-1960)》《评弹艺术的 轻骑兵之路:十七年书目传承 研究(1949-1966)》《评弹 1949:大变局下的上海说书艺 人研究》等18部。
面对如此丰厚的学术成 果,我们不禁思考:社会文化 史研究对苏州评弹传承体系的 建构有何价值?
一、为坚守苏州评弹艺术 规律提供了学术支撑
从陈云同志提出“评弹要 像评弹”,到20世纪90年代对 苏州评弹艺术特征的争鸣,其 中蕴含的对苏州评弹艺术规律 的思考,不仅催生了评弹界的 理论自觉,也由此引导了评弹 在艺术实践中的多元化探索。 探寻评弹艺术规律并非社会文 化史研究的重点,但是,在对 评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中,这 一研究进路也必然接触到评弹 艺术特征与艺术规律等本体性 问题。从历史视角徐徐展开的 探寻与耕耘,为坚守评弹艺术 规律提供了学术支撑。《光前 裕后——一百个苏州评弹人的 口述历史》的口述者,来自评 弹界的不同圈层和不同群体, 观照不同,视角各异,但是在 他们心中无疑都有一个对于苏 州评弹的 “质的规定性”。 唐力行先生从众说纷纭中提炼 出了“以苏州方言为主要表演 特色”“以说表为核心表演技 巧”“立足书场,表演长篇” 等核心观点③,可谓“乘一总 万,举要治繁”。这些论点不 是对曲艺理论家、“非遗”保 护者观点的挪移或借用,而是 建立在史料整理和历史研究基 础上得来的理性分析和客观 结论。
比如,在阐述“以说表为核 心的表演技巧”时,唐力行先生 综合了多种论点:“以说表为核 心的表演方式,首先决定了苏 州评弹的基础是‘讲故事'。”“苏 州评弹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 成了‘现身说法'‘一人多角'‘跳 进跳出'的艺术特征。”“苏州评 弹‘说、噱、弹、唱、演'之五技, 其中‘说'是五技之首,也是其 他技巧的基础,其他技巧都必 须服从于‘说',否则便会冲淡 评弹本身的艺术特色,进而削 弱艺术本体。④如果说,上述论 点还是基于曲艺学理论的点状 阐述,那么由这些点状阐述而 延伸出的结论则从历史纵深中 深刻把握了评弹艺术的本质特 性,并由“说表”而勾连起评弹 的另一本质特性即“长篇”的存 在形式。唐力行先生指出:“说 表和长篇,二者互为表里。这是 苏州评弹曾经走过的道路所决 定的自我特征,最后确定了在 书场表演长篇的发展道路。⑤ 历史与艺术在此得到了整合与 统一,这是从历史深处走来的 对评弹艺术特征的经典表述, 又为评弹走向更为遥远的未来 指明了方向。又如,在阐述“立 足书场,表演长篇”的核心观点 时,唐力行先生采用的是环环 相扣、层层递进的方法,一步步 推演出对评弹艺术本体特征的 深刻思考。他首先开宗明义地 说:“在书场演出长篇,是苏州 评弹的存在形式和生存方式。” 继而又说“表演长篇,就必须立 足书场,这是苏州评弹的空间 载体。”由这两项论证前提,进 而推演出“立足书场表演长篇, 使得创新成为评弹的本质特征 之一。”⑥何谓苏州评弹的“创 新”?在唐力行教授看来至少 有3个层面的内涵:“是在书场 表演时的主动创新意识”“对长 篇书目的创新”“创作新书”⑦。 这也是从评弹发展历史脉络中 提炼出的艺术特征,兼具逻辑 严密与思想活力。对创新三个 层面的表述,其实有深意存焉, 它实则否定了将创新等同于创 作新的书目这一片面却颇有市 场的流行看法,而将更具本质性 和基础性的“创新意识”置于首 位,启人深思,发人深省。
二、为探寻苏州评弹传承 路径提供了重要参考
苏州评弹的传承路径和其 他非遗保护传承路径一样,是 文艺政策、市场因素、教育体 制、传承人、文化传统等多种 制约因素协同、冲突,最终达成 某种“妥协”的结果。在此过程 中,学术的力量、学科建设的作 用在于,将艺术传承建筑于深 入牢固的理论研究基础上,增 强其合理、科学的成分。唐力 行先生从“一百个苏州评弹人” 的口述历史中探入了评弹传承 的“三个终极问题”,即“苏州 评弹是谁?”“苏州评弹从哪里 来?”“苏州评弹往哪里去?” 由此导引出的评弹艺术特征与 传承路径,在上文中已经有所 阐发。“苏州评弹往哪里去? ”⑧ 更直接指向评弹传承路径问题, 其中既有对评弹艺术本质的揭 示,也有对评弹历史过程的梳 理,既有对评弹传承道路的正 向提示,也有对传承生态负面 的警示。唐力行先生基于社会 文化史视角对二十世纪五六十 年代以来评弹市场的回顾,指 出了评弹生存面临的“重重危 机”,比如,“对继承与创新关系 问题认识不清,急功近利”“正 常市场环境的破坏”“评弹长篇 书目濒临衰亡”“评弹教育仍需 改进”“评弹的管理体制问题” 等等⑨这种综合分析和深入剖 析就充分考虑到艺术传承的本 体与外延,不仅为继承和发展 苏州评弹指明了方向,也为传 统文化的传承研究提供了借鉴 模式。
唐力行先生以系统论来解 构与建构评弹艺术本体,提 出了艺人、书场、书目、听 客评弹四要素。其中艺人、 书场、书目属生产领域,听客 属消费领域。苏州评弹的生产 与消费是在江南社会这个空间 环境中进行的。近代苏州评弹 的良性发展离不开四要素之间 的良性互动。因此,以苏州评 弹四大要素为切入点的研究也 成为唐力行教授团队学术成果 的大宗。在评弹艺人要素领 域,有艺人的性别研究、艺 人的组织化研究、个体艺人 研究、评话艺人研究、艺人 的传承研究、艺人的日常生 活研究等;在苏州评弹书场 要素领域,有苏州评弹演出 机制研究、晚清以来苏州书 场研究等;在苏州评弹书目要 素领域,有苏州弹词传统书目 研究、“十七年”书目传承研 究、单部弹词书目研究等;在 苏州评弹听客要素领域,有评 弹票友研究、近代以来苏州评 弹听众研究等。此外,另一重 要研究进路是从环境出发的苏 州评弹研究,主要有苏州评弹 与苏州、苏州评弹与上海、苏 州评弹与嘉兴、苏州评弹与常 熟等分支。反思历史是为了照 见未来,是为当下及未来评弹 传承探路。史料的梳爬者、历 史的研究者,也是现实的思考 者、未来的探路者。评弹和其 他曲艺工作者,未必要直接搬 用历史研究者们得出的具体结 论,但是从要素和环境切入的 苏州评弹研究,无疑为探寻评 弹传承路径增强了理论深度与 实践宽度。
三、为丰富苏州评弹传承 体系提供了历史观点
“历史的观点”和“美学 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 的重要标尺,也可以作为艺术保 护与传承的重要标准。曲艺学从 属于艺术学,是一门以“审美” 见长的学科,“美学的观点”是 其主导。但是,曲艺又具有“非 遗”的属性,“审美”是历史的 “审美”。因此,在构建苏州评 弹传承体系中,历史的视角与 观点也具有重要作用。在对苏 州评弹历史的梳理与叙述中, 历史的观点与艺术的观点相差 迥异。以三卷本《中国苏州评 弹社会史料集成》为例,就可 看出社会文化史的叙事给评弹 传承体系建构带来的“破圈” 之功、“融圈”之效。比如三 卷本上卷是传统时代的苏州评 弹,时间跨度从明清之际到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这长达 300多年的历史书写中,不是艺 术史式的线性叙事,而是以社 会文化史切块分成了6个专题, 分别为评弹与江南文化圈、评弹 艺人与社会交往、评弹与行业组 织、评弹的演出场所、评弹与江 南社会生活、评弹与江南社会 变迁,而在每个专题内又以历 时性顺序纵向排列。纵横交织 展示的是苏州评弹与江南社会 的血肉联系,同时又为探寻评 弹历史脉络、建构评弹传承体 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 和更为纵深的历史思考。引发 我们反思,构建评弹传承体系 并非评弹自身因素结构的“内 循环”,而是评弹要素与社会 文化诸因素的双向互动,甚至 在某些特殊时段决定评弹传承 走向的不是自身因素的“内 因”,而是更为深刻更为复杂 的社会因素。
在评弹传承体系中,社会 转型带来的文化政策、文艺制 度的重建往往居于引领位置, 从社会文化史角度进行的文艺 制度研究更具现实意义。比 如,1949年以后的“改制、 改人、改书”深远影响了今天 的文艺政策,也深刻塑造了今 天的文艺生态。在专著《评弹 1949:大变局下上海说书艺 人研究》中,研究者将目光聚 焦1949年这个中国政治、社 会、文化诸方面全面实现新旧 嬗变的时刻。着重探讨艺人群 体在政治变局和社会变迁中的 应对和调整,通过探讨评弹艺 人在短时段的历史空间中,其 技艺、思想、体征等方面所呈 现的新形态,进而考察文化、 区域社会与国家三者之间的互 动关系。由此来观照评弹传承。
注释:
① 唐力行:《开拓社会文化 史的新领域:苏州评弹与江南社 会导论》,2020年,商务印书馆, 第79页。
② 唐力行:《开拓社会文化 史的新领域:苏州评弹与江南社 会导论》,第80页。
③ 唐力行:《开拓社会文化 史的新领域:苏州评弹与江南社 会导论》,第177-183页。
④ 唐力行:《开拓社会文化 史的新领域:苏州评弹与江南社 会导论》,第178-182页。
⑤ 唐力行:《开拓社会文化 史的新领域:苏州评弹与江南社 会导论》,第182页。
体系的建构,必然也涉及艺 术、区域社会、国家三者之间 的互动关系,而这种思考正是 为单一曲艺学思维所忽视的。 在另一部专著《评弹艺术的轻 骑兵之路:十七年书目传承研 究(1949—1966 )》中,建 构了书目传承与艺术表达两个 核心概念,通过深入研究表明 当下中国各种文学艺术繁兴与 衰落的因子均植根于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第一个 “十七年”中。“十七年”间 的传统戏曲改革运动,是中国 共产党推行的大众文艺改造 的具体展现, 亦是整合度极 强的社会主义文化政治的具 体实践。改造传统书目是这 “十七年”戏改运动中党对 评弹艺术进行改造的重要内 容, 今天的评弹书目创作状 态和现实生态的脉络实潜伏 于此。
⑥ 唐力行:《开拓社会文化 史的新领域:苏州评弹与江南社 会导论》,第185页。
⑦ 唐力行:《开拓社会文化 史的新领域:苏州评弹与江南社 会导论》,第186-187页。
⑧ 唐力行:《开拓社会文化 史的新领域:苏州评弹与江南社 会导论》,第306页。
⑨ 唐力行:《开拓社会文化 史的新领域:苏州评弹与江南社 会导论》,第219-221页。
(作者:江苏省评协理事、 江苏省曲协理论学术委员会主任) (责任编辑/马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