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苏州弹词《十五贯》又名《双熊奇案》问世
作者/柳国荣
自费印刷的长篇苏州弹词《十五贯》又名《双熊奇案》已经问世。在整理苏州评弹辈艺人钟笑侬改编本的同时,我注意搜集有关况钟的资料。为预防老年痴呆症,准备试写几篇《况钟苏州<十五贯>》的拙文,以飨网友读者。
况钟苏州《十五贯》(一)
况钟(1383-1443年),字伯律,号龙岗,别号如愚,明朝江西靖安县人。高湖镇西头村是况钟故里。
中国历史上有“三大青天”(包拯包青天、况钟况青天、海瑞海青天)。看戏听书,包公多与陈州搭界,但况钟、海瑞却都与苏州搭界。苏州滄浪亭五百名贤祠有况公像赞:明苏州知府况公钟法行民乐任留秩迁青天之誉公无愧焉。
《十五贯》原来不叫十五贯,叫《双熊梦》,是清初朱㿥(素臣)编的传奇,有二十多出。民国初年由时任光裕社会长的王绶卿改编为长篇苏州弹词《双熊奇案》,传祖岳丈钟笑侬。解放后,1955-1956年,钟笑侬根据王绶卿原著整理改编了《十五贯》,又名《双熊奇案》,传上海人民评弹团严雪亭。据我所知,現在只有上海团徐一峰在说《十五贯》。他是听了一个老听众送他的十几囬严雪亭的《十五贯》书学说的,我在手机里听过他说的一回书,说得不錯。因此托苏州电视书场编导姚萌送了他一本《十五贯》,又托前电视书场编导殷德泉送了一本给上海团团长高博文。最近第八屆苏州评弹艺术节,徐一峰单档说了一回《戏女杀尤》,一人多角,唱了一档严调篇子,反响较好。目前书坛上只有他一人在说《十五贯》,也许是我孤陋寡闻,如有其他人在说《十五贯》,请告之。本人将以《十五贯》一书相赠。
昆剧《十五贯》,也出自清朱素臣的《双熊梦》,有二十六(七)出。解放后,1956年,浙江国风昆苏剧团排演了《十五贯》,先后在杭州、上海演出,后被时任中宣部部长的陆定一推荐进京演出。进京后,首先为文艺界梅兰芳等专家名流演了两場,反响很好。梅兰芳还自费买票请亲友看戏。当时,中宣部文艺处长林默涵,向时任公安部长的罗瑞卿推荐,说“有一个公案好戏请您看一下”。罗看后,当夜向主席汇报,並请主席看一下。主席欣然答应。主席看了两遍《十五贯》。4月17日,主席同刘少奇等中央领导在中南海怀仁堂第一次观看《十五贯》演出。戏演完后,主席站起耒把双手举过头顶热烈鼓掌。几天后,主席又在中直机关礼堂观看了《十五贯》。还看了昆剧、苏剧折子戏专場演出。文化部向国风昆苏剧团和首都文艺界传达了主席的三点指示:一、《十五贯》是一出好戏;二要推广,其他适合的剧团都可以演;三、要给剧团表彰。周总理是4月19日从外地视察回京后,自己到前门外广和剧场买票,和普通观众一起看的。看完戏后,他特意走到后台向演职员表示祝贺。周总理当场称赞,浙江办了一件好事情,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5月17日,文化部、中国戏剧家协会根据总理指示,专门召开了有200多位文艺界名家参加的《十五贯》座谈会。总理讲了1个多小时,高度评价了《十五贯》,把昆曲誉为江南兰花,并盛赞《十五贯》是“改编古典剧本的成功典型”,是“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榜样”。隔了一天(5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由田汉执笔的社論《“从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说起》。
1956年《十五贯》进京演出,轰动全国。4月10日一5月27日,演出46场,观众7万多人。同年,《十五贯》又被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成彩色戏剧片在全国上映。之后,全国有不少剧种不少剧团纷纷上演《十五贯》。包括曲艺,当时的苏州评弹团也排过中篇《十五贯》。时至今日,我伲苏州文艺三朵花,昆剧有《十五贯》,苏剧有《十五贯》,评弹为啥没有《十五贯》?
况钟苏州《十五贯》(二)
况钟从政37年,治苏13載,在苏州描绘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不仅改变了明自洪武开国以来六七十年,苏州知府“无一人能满任”的局面,更是留下了“三离三留”的青史佳话。
苏州是明朝全国最难治理的十个郡之一,被人说是“天下第一剧繁难治”。自洪武以来六七十年间,苏州无一人能满任,郡守多不称职,尽管朝廷屡屡派遣官吏督责,都没有效果。明宣德五年(1430年),经吏部尚书蹇义和礼部尚书胡濙等以况钟勤谨廉能,大力推荐,宣德皇帝朱瞻基准奏,“赐敕”况钟出任苏州知府。在苏州前辈评弹艺人钟笑侬整理改编的长篇弹词《十五贯》又名《双熊奇案》中也有这方面的说表:“况钟出京,宣德御赐一道玺书,便宜行事……毋容通过上司,可以直接奏闻。”
况钟上任伊始,深入民间私行察访,调查研究,摸清情况。过了一段时间,从整顿吏治入手,召集僚屬,当堂历举罪证,依律杖毙了6人,并惩治罢免了常熟、昆山等10多名县级贪官污吏,使苏州吏治为之一振。况钟到任的前8个月,共清理冤假错奇等各类案件1518件。《十五贯》《双熊梦》《双熊奇案》,就是前辈文人艺人冯梦龙、朱素臣、王绶卿、钟笑侬等在不同时期创造的一个个接地气的鮮活的文艺作品。
明宣德六年(1431年),况钟继母病故,囬籍奔丧。丁忧期间,苏城以巡抚成均为首的恶吏复辟旧政,并奏控况钟仗势贩卖药材牟利,奔丧时收受贿赂。宣德皇帝令都察院详加勘察,查明这是诬告,于是准苏城百姓的联名上书,让况钟提前复任。
复任后,况钟根据苏城的实际情况,一面奏请朝庭減赋減税,一面兴修水利,发展经济,设置“济农倉”,自力更生解决问题。与此同时,况钟还兴教重才,重建县学,扩建府学,修桥舖路,为民办好事办实事,深受苏城老百姓的爱戴。根据明朝官吏制度,知府三年一考,六年再考,九年通考,况钟因“治苏有惠政”,九年任满,循例要加升一等,赴吏部候升,吏部已经选好了新任的苏州知府,但合郡耆民张翰等18000多人联名上书,最终况钟还是奉旨留任苏州知府。况钟治苏13年,因丁忧、考满三次离任,苏州府先后有135000多老百姓联名上书,请求起复留任。况钟“久于其职,深得民心”。百姓歌道:‘况青天,朝命宣,宜早还。’还唱道‘况太守,民父母,愿复来,养田叟’。”
况钟苏州《十五贯》(三)
前辈苏州评弹艺人钟笑侬在他整理改编的长篇弹词《十五贯》中,说到况钟出京有这样一段说表:“况公一路下来,到七月三十,近夜的时候,赶奔到浒墅关。关官迎接,况钟极客气,请俚下船来见过,招呼俚坐定,吩咐送茶,宾客相待。况公问俚,此往姑苏,还有多少路途。关官回复,二十四里。况公想,只有念四里路,今朝弗必放夜栈哉。况且水手,昨日一夜弗曾睏个,今朝好让俚篤休息休息。故而吩咐,今晚官船,在此歇息,明晨起碼,到姑苏而去。关官听见,况公个官船,登拉此地过夜,心浪别个一跳,想亦做债哉。啥讲究?别样弗要去说俚,个顿夜饭总要我来个哉。况且俚倷到仔任,要想请俚提拔提拔,个个一顿夜饭,亦弗可以随随便便个请俚。我请仔俚一顿,要一个月不天亮得。过歇嘴面浪总要客气一声。我晓得况公个人,弗肯陌陌生生,叨扰别人个。听俚个种假客气,况公連忙谢绝,说有事请便。关官见情得极,告退上岸,打发驿子,连夜飞报苏州而去。太爷等关官走后,就此用过夜饭,漱洗已毕。临睏叫况福僮儿,悄悄然去关照水手,官船准四鼓开放,临行不用鳴金。介为仔敲仔锣,拉啥四更天的辰光,要吓醒百姓个。人家欠睏仔,明朝要做弗动事体个。故而关照,开船弗必敲锣。”当然这是文艺作品,可以作些艺术加工,但从这些小事情上也反映出了况钟清正廉洁,体恤下屬,关爱百姓的优良品质。
历史上,况钟是一个很出名的清官廉吏,从上到下,从皇帝,王公大臣到平民百姓都一致称赞他。据《明实录.宣宗宣德实录》记載,明宣宗朱瞻基曾对侍臣说:
知府一郡之表率,而行之自廉始。钟必能持廉。持廉然后能去贪,则屬官之贪必自敛矣。内阁首辅杨士奇也称赞况钟说:其洁清之操,一尘不染。
况钟任苏州知府,住的“内署萧然如僧舍”,“无舖设华糜物”,平日用歺“一肉一菜”,一葷一素,即使是靖安老家的亲朋好友来,也只是多吃几杯酒,“青灯夜话而已。”况钟在苏州任太守时勤于政事,忠于职守,除奸革弊,为民办事,清正廉洁,在苏州从未置过一间房,添过一垅地。况钟病逝后,灵柩运回老家,“舟中惟书籍、服用器物而已,别无所有”。《明史.况钟传》称:钟刚正廉洁,孜孜爱民,前后守苏者莫能及。
“清风两袖去朝天,不带江南一寸绵”。这是况钟任苏州知府九年考满进京候升,与老百姓饯别时写的四首诗中的两句,是况钟一生一尘不染、清正廉洁的真实写照。
况钟苏州《十五贯》(四)
评弹前辈艺人钟笑侬在改编的长篇弹词《十五贯》脚本后面有一段“记况公出身”的文字,由于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说“况无后,得中未久,妻遂亡。况,感妻贤,誓不续娶,故无后。”这与事实不符,因此,我在整理时把这一段文字删去了。
事实是,况钟有后。一说有两个儿子,一说有四个儿子,又一说有五个儿子(况宁、况寰、况宾、况宇、况守)还有两个女儿,分别嫁给了姓程和姓周的人家,说得有鼻子有眼。我倾向于“五子二女说”。
况钟不仅自己清廉俭朴,而且家教很严,家风很好。无論是在京城礼部任职还是在苏州任知府,都没有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为儿子安排职位。有一次,况钟的长子况宁(字定观),到苏州省亲。回靖安的辰光,和他交往的一些文人雅士,本想送些丝绸之类的苏州土特产给他,但考虑到况钟的脾气,不敢送,于是只好写诗作画,以表饯别之情。这就是《秋江送别诗并图卷》,现珍藏于江西省博物馆。
况钟还曾给自己的子侄写过《示诸子书》、《又勉子侄书》,一再教育他们人生在世,要守“清白节”,“非财不可取,勤俭用无竭。”长子况宁修族谱时,根据父亲的意愿,拟定家训六则。经况钟过目修改,审定后写入族谱,流传至今。
况钟苏州《十五贯》(五)
前辈评弹艺人钟笑侬在长篇弹词《十五贯》后“记况公出身”中写道:“况,中年得第。明,永乐五年,丁亥科,得中孝廉。永乐六年,戊子科,进士出身,屡任京官。”整理时,我没有删去。因为自己知识有限,想当然况钟应是科举出身,殊不知明选官“三途并用”。明初选官有三种方式,分别为进士、举贡、吏员。进士就是参加科举,举贡就是由当地官员推荐,吏员就是由吏转官。况钟不是科举出身,他是书吏出身。
明永乐四年(1406年),况钟在靖安县知县俞益手下担任书吏,长达9年之久,期间被选为礼曹。九載考满,在礼部尚书吕震的屬下工作,因为有奇才,为吕震所重視,并推荐为礼部仪制司主事,补正六品部员。先后受到明成祖朱棣31次嘉獎。又是九载考满,在明成祖永乐五年(1407年),况钟以“贤劳称著”升迁为正四品礼部仪制司郎中。是一个从基層县级单位经过摸爬滾打,实踐历炼,一级一级被朝庭提拔上耒的能人。《礼部志稿》卷五十八《列传.郎署.况钟》中说,钟有治剧才,故郡事虽殷,理之绰有余裕,当时論者以为能吏云。
由于前任苏州知府惰于公务,致使讼案“累年莫决,囚多死于淹禁”。况钟到任后,一个县一个县审问案件,不到一年,处理了不少积案,“勘部过轻重囚1120余名”。经过一番整顿,苏州各级官府风清气正,“吏不敢为奸,民无冤抑”,苏城面貌为之一新。
明朝初期,苏州赋役繁重,百姓不堪忍受,纷纷举家逃亡。况钟到任后,根据实际情况,八次上奏,減免税赋,废除了一些苛捐杂税,还招抚逃民,劝课农桑,最终为苏州百姓每年减去税赋一百五六十万石,让183000流离失所的农民重返家园。
苏州地处太湖流域,与松江、嘉兴、湖州四地相邻,湖泊众多,地势低洼,河道长年淤寒。每当雨季来临,河水泛滥,水患成灾。明宣德七年(1432年),苏州府連降暴雨,7000多顷良田被淹,大片房屋、堤岸倒塌。况钟冒雨和当地官员实地察看,并向朝廷紧急报告苏州灾情。在江南巡抚周忱的支持下,况钟兴修水利,疏通河道,改田开渠,从而使苏州地区的旱涝灾情大大減輕,連年获得好收成。
兴建济农倉,是况钟治理苏州的一大创举。丰收年,他把多余的粮食储藏起来,在青黄不接时就借粮给农民,秋收后归还。济农倉存粮最多时曾有690万石。明宣德八年九年(1433年1434年)苏州连续两年发生严重的旱灾,由于济农倉存粮充足,灾民得到救济,度过了灾年。况钟治苏13年,期间虽然时有自然灾害发生,但灾民没有饿死,这与况钟兴建济农倉等一系列措施,使之充分发揮作用,是分不开的。况钟在苏尊教兴学,举贤重才,重建了吴县儒学,扩建了苏州府学,还命人撰刻了《四书详说》,成为当时颇有影响的儒学教材。他还推荐邹亮、陶继宗、薄嗣宗等5名有才学的学生到吏部刑部任职,成为朝廷要员,其中邹亮升至监察御史,是明代“景泰十才子”之一。况钟在苏州还修桥鋪路,整修了觅渡桥、吴门桥、宝带桥等,为民办了不不少少的好事实事。
况钟超强的治理能力,使苏城老百姓过上了安稳的日脚,给他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因此深受百姓的拥护和爱戴,留下了“三离三留”的青史佳话。
况钟苏州《十五贯》(六)
明正统七年(1443年)十二月三十,况钟积劳成疾,病逝于任上,年六十。吏民聚哭,“如哭私亲,七邑绅耆人等俱奔赴哭奠。邻郡苏、松、常、嘉、湖之民,赴吊者络绎不绝。”况钟灵柩运回靖安时,苏州“倾城出送,白衣冠两岸夾舟奠别。”两千多里水路,“夾岸哭奠不绝于途。”
评弹前辈艺人钟笑侬在长篇弹词《十五贯》后“记况公出身”中写道:“公殁后,苏民置衣冠墓在阊门外,楊家湾(即今楊安弄底,铁香炉附近)”。(注:况钟衣冠冢,又一说在阊门外楊柳湾。楊柳湾、楊家湾是否是一个地方,还是笔误,不清楚)。况公祠,在胥门内,西美巷中。祠勒碑志,以留纪念。碑刊公之功绩甚详,略摘一二以备参攷。其一“鋤奸植善想当年,轶事而今播管弦,一摺传奇十五贯,家家齐唱况青天。”其二“绛袍豸繡貌清寒,吴下多闻说好官,知否金阊门外路,孤坟荒草葬衣冠”。其三“才牟兰相,德并君宾,锄疆扶弱,束吏宁民。判牒置簿,俗易风淳,民歌谁嗣,吏绝舞文。位进二秩,名著千春,徽猷渺吴,遗范长存”。其四“苏州贤太守,谁是至今传。俎豆陪黉舍,衣冠葬路阡。大名昭白日,遗爱颂青天。不羡唐时彦,风流著简编。”
况钟活着的时候,苏州人民就自发地为他建生祠,户户挂他的喜神(肖像)。况钟逝世后,苏州七县,县县建祠,岁岁奉祀。据史料记載,况公祠一开始不在西美巷,而是在学宫,先在县学,后在府学。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江苏巡抚于准重修苏州文庙府学,决定新建明太守况公祠。苏州知府陈鹏年“补建”,并移吴郁林太守陆绩的“廉石”置於庭园当中。清道光六年(1826年),苏州知府额騰伊等在与府署一牆之隔的五显庙原址(西美巷)另建专祠,以志纪念。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苏州知府桂超万组织修缮况公祠。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况公祠重修。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再修。祠內有享堂、戏台等建筑。
解放后,1963年况公祠被列为第一批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1994年,况公祠大修。2002年再修。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2019年,苏州市纪委监委,决定改造况公祠,匠心设计,重新整修,设置了“壮阔生平厅”、“卓越功勋厅”、“政德润苏厅”、“德言誉赞厅”、“政德传承厅”、“政德绵长厅”六大展厅,努力把况公祠打造成为一个新时代党员干部政德教育基地。
《况钟苏州<十五贯>》到此告一段落。拙文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况公祠提供的有关资料等,在此一併表示感谢。不当错误之处,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