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摘集萃返回

评弹艺人的雅号与别称     ▲弦声

发布时间:2016-12-12 10:50作者:来源:
                                                                                                       评弹艺人的雅号与别称
                                                                                                                     ▲弦声
  以前从事评弹演出的艺人很多,市场很大,在20世纪50至60年代期间,据统计在江南一带的城镇听众可与电影观众相比美,反映出其影响之深。市场大,竞争也很激烈,在苏州与上海两地更为明显。因为苏州是评弹的发源地,那时几乎所有苏州人都有听书的习惯,苏州城里城外书场遍地都有,最多时达一百多家。上海是大都市,加上电台的兴起也促进了评弹的繁荣,书场拥有量和观众的绝对量超过苏州。大市场必然大竞争,早在20世纪20至30年代起就掀起了竞争的浪潮,特别是到了20世纪40年代评弹的竞争浪潮更是风起云涌,在竞争中涌现一批批名家响档,人们还给这些艺人评选桂冠,封予雅号别称,如“塔王”沈俭安、薛筱卿,蛇王”“杨仁麟,“描王”夏荷生,“翡翠玉蜻蜓”周玉泉,弹词皇帝”严“雪亭,“电台状元”蒋月泉,“弹词皇后”范雪君,飞机英烈”张“鸿声等;还有“七煞档”、“四响档”等等,下面来选择聊聊几个代表性的雅号别称。
沈俭安、薛筱卿两位弹词艺人都是美誉“书坛文状元”《珍珠塔》前辈大师魏钰卿的弟子,于1924年沈薛合作拼双档弹唱《珍珠塔》,沈俭安自创“沈调”,说唱时做到口到、眼到、手到、心到,出神入化;薛筱卿自创“薛调”开创支声复调,是评弹史上的里程碑。《珍珠塔》是弹词书库中一部很有价值的经典书目,据传当年最多时有一百多档(演出单位有一人或二人弹唱都称之为“档”),在这众多的演出队伍中不仅仅要与说其他书目的演出档比一高低,更要与自己同一书目的同道同行PK,可见其难度,要在一百多档《珍珠塔》中,以同一个故事说出不同的风格去赢得你的听众粉丝,何等不易啊?沈薛双档合作别具一格,很有新意,节奏快捷,配合默契。他俩说书提倡“说书识世”,吻合了欣赏者的审美需求,说到哪里红到哪里,所向无敌,深受大家欢迎,故有《珍珠塔》“塔王”之称。
单档弹唱《描金凤》的弹词艺人夏荷生,嗓音高亢挺拔清亮,节奏感强,高低强弱对比鲜明,富有表现力,被誉为“江南铁嗓”,世称“夏调”。其说功火爆,精气神充沛,所起人物角色入木三分,活灵活现,善于抓住你的欣赏视角。1924年在上海得意楼书场演出,听众蜂拥而至,人满为患,只听一声高腔楼面欲坍,传为佳话,自此风靡书坛经久不衰,被上海听众评为“四大名家”之一,有《描金凤》“描王”之称。
前辈弹词艺人徐云志髙足严雪亭,根据自身条件说当时的新书《杨乃武》,创造了一套颇为新型的说唱艺术,自创“严调”,一贯为单档说唱,说表凝练简洁,条理分明,描景状物,历历如绘,尤其是角色擅以音色音调来区分人物,颇有独创。严雪亭为说好《杨乃武》,做了许多前期与研究创新工作,所以他的严版《杨乃武》,有特色有新意,一推上台就占领市场。1945年严雪亭在湖州与当时威望极高弹唱《杨乃武》的前辈李伯康“敌档”,历经百余天,最终李伯康被“漂”出湖州,书场如战场,从此一举成名。同年年末,严雪亭与“弹词皇后”范雪君双档在苏州“四海楼”书场义演《杨乃武》后,在评弹界被尊称为“弹词皇帝”。
评话艺人张鸿声从名师蒋一飞说经典评话《英烈》,他能根据“书性、地性、时性”,善于综台运用说表、八技、角色、手面等表现手段,绘声绘形,擅放噱头,幽默风趣富有回味。特别是角色,有活胡大海之称。1935年在上海与当时评话界前辈叶声扬、杨莲青、许继详等“敌档”,由于他书路快,说法新,角色好,一鸣惊人,从而获得“飞机英烈”之美誉。
人们的审美会有疲劳感的,你若一成不变就会被与时俱进新人新的艺术所淘汰,这些新人就会获得新的艺术桂冠。以上都是个人的艺术荣誉,但不一一介绍了,接下了再介绍评弹小团体的别称,如“三大单档”、“四大名家”、“光裕足球会”、“十弟兄”、“七煞档”、“四响档”等,这些都是都市艺人自发团结起来用来维护拓展演艺生涯的。
20世纪40年代上海的评弹市场是激烈竞争的时期,江浙各地的评弹艺人都渴望来上海滩显露较量一下,当然已经在上海站稳唱红的评弹艺人也要守住阵地。如红极一时的“七煞档”便是由七档评弹名家结成的强档组合,是唱得“煞刻”,说得“煞刻”,听得过瘾的意思吧,乍一听这“七煞档”有点吓人。事情是这样的,1948年10月13日楼外楼主在《书坛周刊》上撰文“评弹名家走马换将”,提到“声势浩大”、“惊动书坛”的这七档评弹名家与他们的拿手出科书:评话有张鸿声之《英烈》、潘伯英之《刺马》、唐耿良之《三国》、韩士良之《七侠五义》,弹词有张鉴庭张鉴国昆仲之《十美图》,蒋月泉、钟月樵之《玉蜻蜓》,周云瑞、陈希安之《珍珠塔》,皆为书坛不可多得人材。
建国之后的评弹团体与评弹市场基本上由政府文化部门统一管理,所以这些封号与称谓就少了,基本上听不见了。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浙江省文化厅组织一批既有创作能力又艺术水平较高的演员,由杭州曲艺团的吴迪君、郑缨,湖州评弹团的王文稼、严燕君、陈平宇、秦锦文,德清评弹团的张雪麟、严小屏等组成浙江省评弹实验演出队,搞新创作新演出,辗转江浙沪影响极大。新作品如中篇弹词《桃井案》、《冤家夫妻》等与演员们的新干劲结合得十分 完满。原本 这四 档八 人都 是各 团的精干力量,各自的代表性长篇都是让听众满座鼓掌的拿手杰作,听众给他们八位评弹团演员起了个不雅的别称“八国联军”,调侃他们书艺好业务好,走到哪里书场就被他们占领了,听众满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