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弹新闻返回

声若洪钟 华韵犹在——纪念著名弹词表演艺术家龚华声先生

发布时间:2023-11-17 04:52作者:殷德泉来源:《苏州日报》2023年11月16日 A08版

       评弹表演的主要艺术手段,就是“说、噱、弹、唱”,把“说”放在了第一位,足见极其重要。再看相声的表演艺术手段,是“说、噱、逗、唱”,大体相同,反映了“说”是曲艺说唱艺术最重要的表演手段。好的说表对分寸的拿捏恰到好处,举手投足间风度翩翩。“说功”还包括艺人“放噱头”,优秀的说表结合适时“放噱头”,加上扎实的弹唱基本功,会让评弹演员在台上魅力四射。

       最近再度聆听龚华声留下的声像资料代表作品,如《武则天》《三个侍卫官》和《七品书王》等,令我回味无穷的就是龚华声先生那声若洪钟的说表,一开口胜似千言万语,妙语连珠,精气神更是别有情韵。他虽离开我们已六年之久,重听他的作品油然而生亲切感,龚先生与众不同的说书风格犹在眼前。

       龚华声的说表给人的感觉,是语言有劲,声若洪钟,掷地有声,说表明快,快而不乱,一气呵成,誉称“一口干”。他独特的说表艺术的张力和震慑力,起到“拎神”作用,极易感染听众,也加强了听书审美的愉悦。现今龚华声传人袁小良表演的“一口干”,仅用90秒就能讲完“上下五千年”,现场效果每演每爆,令观众惊艳不已。这可以说是袁小良向龚华声学习传承的成果。

       那么,如此有张力的语言表达会不会给人绷得太紧的感觉呢?其实不然,龚华声的语言会巧妙考虑到书情、人物的需要,来一个“软硬兼施”,恰当地运用较“松”的说表手法,使紧张气氛得到松弛,张弛有度,疏密相间,协调现场氛围。比如,在龚华声长篇弹词《孟丽君》选回“初试孟丽君”“双女成亲”中,能细品到这种“松”的感觉的妙用。龚华声说书很注重语汇的运用,说表语言机巧诙谐,灵活生动,增强了说书艺术的可听性。

       评弹艺术的审美特点,被概括为“理、味、趣、细、技”。第一要考虑合理性,听了使人信服才能感动。故事必须入情入理,有情有理,方能引人入胜。龚华声说书就非常追求“理”。他不仅是位说书人,也是一位创作者。长篇弹词《武则天》《七品书王》都是他自编自演的。比如《武则天》中的“评檄文”和《七品书王》中的“御前弹唱”,都把书情推到绝壁。龚华声的武则天“评檄文”逻辑自洽,王周士妙语连珠层层推理,都是运用说“理”,说得听众心服口服,很有滋味。他擅用史料印证,讲得透彻,更让人信服。还善于抓住书情的发展,深刻揭示矛盾,书情诱人,紧抓听众,都获得了很大成功,这是跟他用心研究创作密不可分的。

       有人说龚华声的说书风格是“小书大说”,也是赞誉其“成在说表”。而弹唱,“乱鸡啼”等曲牌演唱尤为出色,就是他弹唱表演中的“一口干”。“乱鸡啼”曲牌的代表作有弹词开篇《玄妙观的变迁》《南浩十八景》和弹词选曲《三个侍卫官·美龄宫》等。他能注意到扬长避短,将说与唱融为一体,形成了个性独特的艺术风格。

       龚华声说了几十年的书,写了数十部长篇、中篇、短篇弹词和无数开篇。他一生坚持看书、听书,自学成才。工作场合常听到他说,说书要改变低俗陈旧的语言,语言一定要革新,新的语言要丰富,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他还指出噱头要健康,寓意要深刻,防止媚俗倾向。他还关心书目陈旧的危机,希望青年演员多看书多听书,学习搞创作自编自演,评弹艺术代代相传。相信他的这番话对现今评弹界的青年演员仍有积极意义和推动作用。

       如今,龚华声的许多第二、第三代传人都活跃在书台上,《孟丽君》《梅花梦》《武则天》《三个侍卫官》等一批龚氏代表长篇书目还在传承演出中,他们的代代相传就是对龚华声先生最好的纪念。弘扬自编自演,坚持说好苏州评弹长篇书目,相信评弹的明天更灿烂。

       闻说龚华声先生的传人正在筹划纪念专场演出,谨以此文深深怀念弹词名家龚华声先生!

长篇弹词《梅花梦》龚华声、蔡小娟

 

中篇评弹《七品书王》龚华声

 

长篇弹词《三个侍卫官》龚华声、蔡小娟、余红仙

 

长篇弹词《武则天》龚华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