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弹新闻返回

新书推荐(曲艺) | 学苑出版社陆续推出《评弹艺术》系列(图文)

发布时间:2023-08-04 13:58作者:来源:梨园精舍

学苑出版社陆续推出《评弹艺术》系列

每年一期

640.jpg

《评弹艺术》

第五集(总第六十二集)

中国苏州评弹博物馆

ISBN:978-7-5077-6685-1

出版时间:2023年7月版

定价:68元

 

 

图书·介绍

《评弹艺术》为中国苏州评弹博物馆连续性出版物,创始于1982年,刊名由老一辈革命家陈云亲自题写,是国内唯一以一个曲艺门类为主的综合性艺术丛刊。

《评弹艺术》立足于评弹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致力于评弹舞台艺术的守正创新,是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最具影响力的评弹艺术评论与理论研究学术平台。

创刊以来,《评弹艺术》搜集发表了大量的历史及艺术资料,如《南词必览》及光裕社的出道录,评弹五诀、评弹口诀,马如飞手迹、马如飞开篇,苏州评弹传统书目、二类书、三类书目表,苏州评弹研究会始末等。整理、记录发表了大批评弹历史和艺事经历、艺术经验体会和老艺术人的回忆录,发表了大量对评弹历史、艺术特征、艺术规律的研究文章,并展开了专题讨论,有力推动了评弹艺术的研究工作。

本书为《评弹艺术》新版第五集,约20万字,图片近30幅,内容包括评博论坛、品艺随笔、书坛拾遗、思考平台、吴韵芳菲、中篇新作等栏目,以及专稿:弹词《珍珠塔》和魏调流传百年、评弹书简(唐耿良致周良的信),作者多为专业研究者或业内名家。本书内容既有历史研究,又关注当下;既有理论探讨,也有鉴赏普及,还有回忆访谈、逸闻趣事。《评弹艺术》对评弹艺术的传承与推广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中国苏州评弹博物馆馆藏文物 

 

1.png

2.jpg

3.png

(整理者 孙伊婷 郁)

 

 

 

目录

评博论坛

苏州评弹是说书艺术……周 良

评弹要像评弹——苏州评弹艺术的特征……周 良

听众参与在曲艺发展史中的正反馈效应——以苏州评弹为例……陈琪伟

参与的价值——浅谈中国苏州评弹博物馆的公众参与……曾 夕

 

校团连线

传统艺术传承机制的塑造与生长——纪念苏州评弹学校一甲子……潘 讯

评校往事——演出队农村巡演……潘益麟

一路风雨 一路阳光——从评校出发踏上演艺之路……周 红

守护传统的薪火  顺应时代的需求……高博文

  

专稿:弹词《珍珠塔》和魏调流传百年

魏调百年 创世传承……袁小良 曾 夕

璀璨闪亮《珍珠塔》——从《珍珠塔》的久演不衰看评弹的守正创新……华觉平

  

品艺随笔

严雪亭和《一粒米》……范林元

弹词开篇《老贫农月下犁地》赏析……赵一程

浅谈《西厢记》的各家各说……胡音婷

苏州弹词《三笑》的趣味性和戏剧性……谢 英

  

思考平台

传统曲艺“破局”须“破圈”……钟 升

廿四节气开篇唱词的修订……朱光磊

吴语歌曲《声声慢》引起的思索……何诚伟

一门传统艺术的青年复兴计划……“还是评弹嗲”编辑部

  

书坛拾遗

苏城老书场的旧影……殷德泉

常熟书场知多少……沈秋农

吴苑深处:民国苏州评弹茶馆的生与死……李寅君

从歌舞升平到弦索叮咚——老上海“四大书场”的舞场旧事……周 力

王周士史海钩沉的原始文献——清赵翼《赠说书紫癞痢》诗释析……孙光圻

  

中篇新作

喜听新编中篇弹词《暗战双山岛》……张 进

浅析中篇弹词《蒯鲁班》……陶 立

  

吴韵芳菲

新琵琶行……一壶碎月

  

评弹书简

唐耿良致周良的信……严雯婷(整理)

  

征稿启事

 

 

 

 

评弹要像评弹——苏州评弹艺术的特征

 

20 世纪 60 年代,苏州评弹的演出,停说传统书目,不久又停说所有的长篇书目,于是,苏州评弹全部停演。多年之后,恢复营业性演出,但只能演中短篇,不能演长篇,演出节目少,停停演演,后场关门的时间比开门的时间长。

70 年代后期,书场才逐渐恢复演出长篇。

长期关心苏州评弹艺术的陈云同志,适时地提出恢复演出长篇书目,恢复单、双档说书,批评“评歌”“评戏”。陈云同志说 :“评弹要像评弹”,“评弹应该不断改革发展,但评弹仍然应该是评弹。评弹艺术形式的特点,不能丢掉。”(1977年 6 月 13 日,引文均见《陈云同志关于评弹的谈话和通信》一书,中国曲艺出版社 1983 年版。下同)“各种东西都可以改进,评弹也可以改进,但不要改掉评弹的特色。”(1977 年 6 月 15 日)

那么,什么是评弹艺术的特色呢?在苏州评弹发展的历史上,早期曾将苏州评弹与戏曲艺术做比较,两者都是表演艺术,一个是“现身说法”,一个是“说法现身”。两者不同,说书不同于演戏。

在苏州评弹艺术的发展过程中,说书的演员在讲故事时,为故事中人物代言,演员对故事中人物的讲话、口吻、语气、语言、语音,还有某些故事中的人物的表情动作,做一定程度的模仿称为“起脚色”。可以起,可以不起,模仿的程度也有不同,可是视为风格不同。但说书的演员是讲故事,不是演戏。是对某些语言和表情动作的模仿,不是角色表演。说书不是演戏,这是应该明确区分的。

但在苏州评弹的发展过程中,尤其在进入大城市之后,在演出市场上与演戏对峙,受戏曲表演的影响,在说书艺术发展和提高的同时,出现表演中的戏曲化倾向。演员不同的认识、艺术修养和不同的追求,受戏曲化影响与否及其程度各有不同。苏州评弹还演过书戏,但没有发展成熟,只是逢场作戏而已。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对艺术研究工作重视不够,苏州评弹的研究工作提高不快,理论水平不高,对评弹艺术的特征认识不明确。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陈云同志在因病休养期间多年听书,是他比较早地向我们提出要研究苏州评弹的艺术特征。当时苏州评弹创编演出了一批新的长篇书目,大都是根据戏剧、话剧、小说和电影等作品改编的。因为艺术上比较粗糙,行内称之为“戏曲加表”“话剧加唱”。当时陈云同志就说 :“戏剧、小说、评弹三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有不同的艺术规律。”(1960 年 5 月 31 日)“评弹不但和小说、戏剧不同,评弹的长篇和短篇也不同,各种形式的文艺,都各有质的规定性。至于如何区别,这是你们搞文艺的人的事,我是搞穿衣吃饭的。”(1960 年 2 月 7 日)

由于陈云同志经常听书,他在讲他的欣赏经验时,讲到了苏州评弹的艺术特点。如他说 “评弹应以说表为主。”(1960 年 2 月至 4 月)“说表是评弹的重要手段,说表主要用于人物的心里描写。”(1960 年 2 月 2 日至 2 月 3 日)“提高新书艺术水平的决定因素,不在起脚色,而在说表。”(1960 年 5 月 15 日)“评弹的特点,主要是说表。不论评话和弹词都要表得入情,表得合理。”(1960 年5 月 10 日)“不注重说表,弄不出好书来。”(1985 年 5 月 1 日)

陈云同志在听苏州弹词《青春之歌》时,因为书中有一些段落,只有对白(故事中人物的语言)没有说书人的描写、穿插,所以说表少,他说书不好听,“太戏剧化了!”

也是在 20 世纪 60 年代,他听了潘伯英编写的弹词《孟丽君》之后,称赞书编得好,注重说表,用说表刻画故事中人物的内心活动,描写很细致,分析很可信。他认为对故事中人物内心的分析,在戏曲中是没有的,但苏州评弹有,可以分析人物的内心活动。

陈云同志还说,说表可以代听众提问,代问代答。可以穿插,拿别人的事对照、比较。还可以放噱头。这些都是说书具有的特色。

苏州评话、弹词是说书人讲故事(或说唱故事)为口头语言文学。说书人讲故事,以叙述为主,叙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矛盾冲突、经过和结局。说书人为叙述者,口头文学的创作者。苏州评话、弹词的语言、说书的语言,主要是说书人的语言。在数量上占多数,而且在说书中占主要作用。这与戏曲有本质上的不同,这就是质的规定性。说书人的语言,有多种人称,可以叙述过去、现在和未来,可以描写外表、外貌、长相、衣着、行动,又可以刻画故事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活动。

说表语言的丰富、多样,可以举一些例子在下面 “元朝末年,顺帝荒淫昏庸,忠奸不分,朝廷上权奸林立,对百姓横征暴敛,草菅人命,民怨沸腾,以至群雄纷纷揭竿而起,占地为王者就有四大帮、八小帮。元相脱脱为挽救元王朝的崩溃,设下武场。……”(张鸿声《英烈》)这是说书人以全知视角的叙述,介绍元末的情况,用的是说书人的现在时。说书人以今视昔说的话 这种语言在戏曲中不能用。

说书人的客观叙述,为叙述者的语言,说书人还可以用第一人称出来对听书人说话。如 “板凳的那一头,站一个人,他身旁撑了一把太阳伞,这个人头颈里挂着一只青布袋。凡是要过桥的,都要给他一个铜板,这算是路政建设的经费。请别小看每人过桥的一个铜板,过桥的人多,小不可大算,半年一结账,这笔数目是可观的。奇怪的是经费天天收,真正的路政建设却遥遥无期。那么,收下来的款子哪里去了?这我可管不了。”(姚荫梅《啼笑因缘》)说书人用听书人的现在时,与故事时间相沟通,其讽世作用,有时会越出故事时间。

说书人与听众交流,还有如 “听众们的心里,我全晓得。从第一回听到现在,你们肯定希望这两个人成功一对,叫‘有情人终成眷属’,现在弄得中途而废,难怪你会有意见哉!”(邱肖鹏等《明珠案》)用说书人(作者)的第一人称语言对听众说话,与听众沟通。

说书人不但可以与听众讲话,还可以与故事中人物讲话。如“西门庆一阵慌乱后,立刻镇定下来,别慌,我倘然没有武器,我旁边有两个保镖,他们每人一把刀,我们三个人有两把刀,对你武松一个,还怕什么?他回头对两边一看,咦!两个保镖一个都没有了,哪里去了?西门庆不知道,我知道,这两个保镖躲在角落里……”(吴君玉《武松杀庆》)说书人的叙述,这里用第一人称“我”对听众说话。还有说书中人物西门庆的想法,用第一人称“我”,对武松称“你”,不是说书人的“他”。说书人对故事中人物讲话,又可以对听众讲话,为全知视角的叙述。

说书人在代故事中人物讲话时,有时会揭示故事中人物的内心隐秘。如 “张法宽大喜若狂,‘老佛爷,救小安子包在我身上’。包死在我身上”(吴迪君弹词《智斩安德海》)。老太监向老佛爷表示,他去救安德海,一定能救出来,而心里想的是要弄死安德海。说书人揭示故事中人物的内心隐秘,同时告诉听众。这也是全知视角的叙述。

说书人全知视角的叙述,在戏曲表演中是没有的,不可能有,不能用的。

又如 “须知,一千七百年前,绝大多数人相信迷信,曹操能不全信,但也不能完全超脱。他想,……”(张国良评话《三国·草船借箭》)说书人跨越时空,讲一千七百年前曹操的事情,而说书人用的是现在时,讲古代的事。而且为全知视角。

再如 “《三国》中,酒量要数庞统最好,他一生只有两次是喝畅的。一次是在平阳县当一百天县令,喝了一百天酒。第二次是进西川时,建安十七年六月间,他的副军师被刘备削去,到十七年春复职,这半年多时间里,庞统借酒解闷,喝酒喝畅。”(张国良评话《三国》)说书人的全知视角叙事,庞统一辈子的喝酒的历史,包括未来尚未喝的,也是未来先说。

戏曲的叙事,一般是顺时序的。而苏州评弹讲故事,可以顺时序说,又可以未来先说,过去重提,又可以补叙,即补充以前说到过的。

“牛皋啊,你哪里晓得,金兀术非但未死,而且和你一样长寿,他又要进中原来了。”(曹汉昌评话《岳传》)这也是未来先说。

“施恩要等爷死脱,去十字坡,投奔孙二娘,后来一道上二龙山。后书我先交代。”(评话《武松》吴君玉演出本)也是未来先说。

“今天,茶房阿三怎么能想得到,这是你和周国瑞的最后一次的吵嘴。并且,就为这几句话,你茶房阿三也要吃官司,坐监牢。这才是你做梦也没有想到的事情。这是后话。”(评话《刺马》潘伯英演出本)说书人对故事中人物茶房讲话,先做一个交代,提醒听众,也是未来先说。

“宋江啊宋江,你这么一写,竟闯下泼天大祸。”(评话《水浒·酒醉题反诗》吴君玉演出本)未来先说,也是提醒听众,下面的故事,注意听下去。

苏州评弹的叙事,既可以未来先说,又可以后事补叙。回忆过去,补充讲明,讲过的,还可以过重谈。

“列位,你们要听,老儿便讲来。……(先是故事中人物自述,而后转为说书人的叙述。)老人姓周,单名一个仁字,在天竺开一个周家老店,既是饭店,又是茶馆,也是客栈。”这段补叙很长,周仁夫妇救助了一个叫郑新的人,招为女婿。老夫妇的女儿死后,郑新忘恩负义,要赶走周仁老夫妻,所以周仁投河。(见《七侠五义》)这段补叙中,有场景、有角色、有说书人的评议。

“这匹‘疯马’究竟从何而来?原来此马出在关外的山里,是异种龙驹,因为全身皮毛血红,其速如兔,名称‘赤兔胭脂’……”(评话《三国赠马》)这段叙述,也是补叙,为说书人全知视角的叙述。

补叙、旧事重提,故事中有些人和事的反复提及,为长篇说书的特点,经常提醒听众,加深印象,也为了勾起听众的悬念。

苏州评弹的叙事,有两个“现在时”,也是说书和演戏的不同点之一。一个是故事中的“现在时”,一个是说书人叙述中的“现在时”。后者,在戏曲叙事中是没有的。

说书人的叙事语言中,叙事、描写外,说书人还可以跳出故事,穿插其他的故事,穿插说书人的议论,感怀,可以放噱头。

说书人的语言,丰富多彩。为故事中人物代言,只是一部分,一小部分。如果说书像朗诵剧本那样,那是不好听的。说书的语言,故事人物的语言,只是一小部分。说书人的描写、形容、穿插、放噱头、议论、感叹,这部分语言占多数,书才好听。这是苏州评弹的语言特色,也是苏州评弹的艺术特色。

有人说 “只要有说、噱、弹、唱,就是评弹。”不对。在戏曲中,没有说书人的“说”,在有的剧种中,有“旁白”,可能是剧作者的语言,评话没有弹唱,苏州弹词的唱,自弹自唱,还有演员的叙唱。戏曲由乐队伴奏,演员只唱,演戏是角色表演,说书人“起脚色”是短时间内一定程度上的模仿。向戏曲学习,应该是借鉴,而不是模仿,说书不应戏曲化,创新不是异化,评弹变成演戏,不是发展提高,而是异化,自己消灭自己。

中篇与长篇不同,中篇不是苏州评弹的传统形式,艺术特征也不同。提倡中篇,不能传承发展评弹。“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简直是痴人说梦。

苏州评弹是口头语言文学,也是表演艺术,但与戏曲分属两个不同的艺术门类。“起脚色”是模拟,不是戏曲的角色表演,要把两者明确区别开来。戏曲是具象艺术,苏州评话、弹词不是具象艺术,是口头文学,它创造的艺术形象产生在说书人和听书人的想象之中。

20 世纪 50 年代,有一部分从事戏曲工作的同志,进入苏州评弹工作队伍。有人说,苏州评弹的“起脚色”,为演员进入角色,而后有了跳出脚色。起和不起脚色,成了跳进跳出。认识有误。苏州评弹是说书,演员始终是说书,为叙述者。模拟角色,不是具象表演。

(作者系苏州市文联原主席。)